泰国学者:东南亚"倚坐佛"造型得益于中国佛教艺术
作者: 来源: 中国新闻网 发表于:2011-04-17 13:57:43 点击:
甘肃讯 泰国国立法政大学博士Nicolas Revire于2011年4月15日表示,5至10世纪在东南亚较为常见的“倚坐佛”,是一种对君主坐姿的模拟,意味着高贵与权力。“倚坐佛”造型则得益于中国佛教艺术。

一场名为《新视角下的东南亚“倚坐佛”之源头与传播》的讲座当日在兰州大学举行。Revire说,作为佛像造型之一的“倚坐佛”,其源头可追溯至古印度优填王所塑佛像。

双腿下垂、坐于宝座之上的倚坐佛,与其他盘膝而坐的佛像造型有明显区别,左手放在大腿上,右手抬起施说法印(拇指食指相捻,其他三指自然舒展)或无畏印(五指自然舒展)。

Revire说,东南亚保存了大量这一类型佛像,泰国、越南、缅甸等地均有分布,包括浅浮雕、泥塑、铜像等形式,“这一佛像在古埃及法老像、古希腊宙斯像及基督教耶稣像中均有类似坐姿,进而分析这是一种对君主坐姿的模拟,意味高贵与权力”。

Revire表示,倚坐佛坐姿与手势的结合,虽然可以追溯至古印度北部的个别造像,但在现存印度佛像中十分少见,反而在中亚及东亚各国可找到很多类似图像,在这些图像中,颇有代表的是洛阳龙门石窟的一组“优填王像”,其为造型庄严的倚坐佛,与东南亚佛像明显相似。

在佛教传说中,优填王是古印度憍赏弥国的国王,他虔心礼佛,供养如来。一日如来上升天宫,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,三月不回,优填王心中思念,便请工人模拟如来形貌雕刻佛像,早晚礼拜。

研究东南亚佛教艺术的Revire说,这就是传说中的第一尊佛像,也是“倚坐佛”这一造型的起源,而它在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,则得益于当时亚洲各地区之间广泛的佛教交流。

公元7至8世纪正是唐朝鼎盛时期,中国僧人对印度佛教产生浓厚兴趣,大量求法僧历尽艰难前往印度,如经由陆路的玄奘、经由海路的义净等。他们不只带回佛经,也带回古印度佛教雕像、画像等,从而引进一股佛教艺术新风,在中原掀起一阵“印度热”。

Revire表示,玄奘在《大唐西域记》中记述了他仿制7件印度佛像带回长安,其中一件便是优填王所刻佛像。此后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,中国僧人经由东南亚前往印度,印度僧人也通过东南亚前往中国,倚坐佛这种新的佛像造型,便在多方向文化交流的浪潮下,在东南亚快速发展起来,而中国佛教艺术在其中起到重要中介作用。(文:朱世强 邹旭)

TAGS:
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